本网讯 党办报道 “爹也穷,妈也穷,爹穷盖蓑衣,妈穷盖斗篷,细娃儿莫盖的,抱个吹火筒……”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流传在川东地区的一首民谣。
10月12日至13日,绵阳分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、党支部书记、纪检委员等前往巴中,开展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。
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,在讲解员深情演绎的歌声中,全体学员开启踏寻红军入川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足迹。
1932年12月至1933年2月,红四方面军涉汉水、越巴山,解放“通(江)南(江)巴(中)”,在四川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——川陕革命根据地。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,当年总人口约120万,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约12万人,牺牲4万余人。川陕苏区军民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,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。
随后,大家来到位于巴中南龛山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,聆听了徐向前、陈昌浩、张琴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川陕苏区的战斗岁月故事。
在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前,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,同上一堂微党课。
第二天,学员们驱车前往距巴中100公里外的通江县王坪村。
位于这里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,是全国规模最大、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,也是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,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。
走过铁血丹心雕塑广场,穿过千秋大道,来到红军烈士集墓前。
秋风阵阵,叶落无声,悲思无涯。
全体学员整齐列队,依次向红军烈士敬献鲜花,深刻缅怀革命先烈,接受着心灵的洗礼。
拾阶而上,俯瞰整个陵园,漫山石碑,宛如红军战士巍然屹立,日夜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。
回程的路上,学员们神情凝重,如何继承革命先烈遗志,担负交通强国使命?每个人都在静静思考。
车窗外,“智勇坚定、排难创新、团结奋斗、不胜不休”——镌刻在秦巴大山崖壁之上的红四方面军十六字训词正熠熠生辉。